這部影片在2011年的柏林電影節上榮獲阿爾弗雷德·鮑爾獎(Alfred-Bauer-Preis)故事講述的是德國二戰後的歷史傳奇人物——納粹詩人之子伯恩瓦特·維斯珀(Bernward Vesper)與其女友古德倫·恩斯林(Gudrun Ensslin)一段轟轟烈烈的無名婚姻,以及其極富悲劇色彩的愛情這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主要描述古德倫·恩斯林與伯恩瓦特·維斯珀兩人熱戀時研讀文學、創立出版社、熱論政治並生育孩子……原本如同一般中產階級的單純人生,卻隨著反越戰的浪潮以及各種壓迫的激升,加上受到伴侶不貞的事實所激化,使女主角古德倫·恩斯林最後選擇放棄了家庭,並在結束與伯恩瓦特·維斯珀的愛情後,投身早期的“赤軍旅”(RAF),積極獻身左翼反對運動、冀望改變世界。該片英文片名《If Not Us, Who?》即摘自他們(引用《聖經》註釋家學者所說的話)當時的垂世名言“If not us, who? If not now, when?”(若非我等,更待何人?若非此刻,更待何時?)電影透過女性追尋自我的角度,精彩描述了這位舉世聞名的“赤軍旅”女將古德倫·恩斯林與過往大不相同的形象,並對德國60年代歷史有一番嶄新的詮釋,榮獲了本屆柏林影展“創新精神獎”。該片導演安德雷斯·費耶爾在廣受好評的媒體試映後說:“拍這部電影是為了回答許多未解的疑問,你必須從頭檢視,得從一個人的家庭背景開始,看出他最後是如何獻身政治的”,並認為“現今世界上仍有許多問題,從氣候變遷到下一波金融危機……而古訓‘舍我其誰’依舊發人省思。我們得積極地面對這些問題,因此這也是一部關於當代的電影。”國際媒體紛紛對於影片評價甚高,路透社認為該片“對德國歷史有嶄新詮釋”;而法新社也報導了該片在柏林影展上所造成的轟動,並盛贊其聚焦在納粹於戰後社會沖突的犀利度,超越了所有過往類似題材的電影。這部影片是導演安德雷斯·費耶爾的首部劇情長片,他因成長於戰後年代,適逢德國企圖擺脫大屠殺以及二戰、逐步邁向繁榮的時代背景,對於當代歷史詮釋令人耳目一新。他在接受好萊塢報導訪問時,也提及了人物的悲劇性:“這些人希望名留青史,卻參與了那個時代不需要的革命。雖然他們依舊留名,卻是在錯誤的地方、以及錯誤的時代。
Copyright © 2025